大河润北疆 万象启新章_新闻中心_J9九游会官网入口 - 手机平台下载与老哥专属推荐

j9九游会官网:大河润北疆 万象启新章

来源:j9九游会官网    发布时间:2025-08-27 03:00:10

九游会手机官网: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北疆沃土,绿意盎然。8月18日至23日,“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媒体团一路沿黄河而行,先后深入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实地走访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绿色蜕变,感知高水平发展的强劲脉搏,解码黄河文化的深厚基因,沉浸式体验黄河流域的生态之美、发展之进与文化之魂。

  依托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与生态优势,内蒙古沿黄地区以科技为翼、产业为基,推动乳业、葵花、葡萄、文旅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在守护母亲河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一杯牛奶背后,竟凝聚着这么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在呼和浩特市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媒体团成员被满墙的专利证书震撼。作为全国唯一整合了牧草种植、奶牛繁育、奶牛养殖、牧场管理、乳品加工、人群营养以及全产业链风险防控等的创新研发平台,这里研发的“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保留率从10%提升至90%以上,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在与之毗邻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每秒灌装11包的利乐E3超高速灌装机、自动运转的库卡机械手、无人驾驶小车和高空输送设备,勾勒出现代乳业的智能化图景。随着14个国家级项目、400余家产业链企业在此集聚,“两廊三带、一主五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引领中国乳业向高端化迈进。

  黄河“几字弯”的金色阳光,孕育出五原县的“葵花经济”。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同联村向日葵种植基地里,连片的向日葵迎着阳光绽放,构成一片金色海洋。“今年长势这么好,肯定能有个好收成。”同联村村民刘宏亮望着自家100亩葵花田笑意盈盈。五原县依托北纬41度农产品种植黄金纬度带优势,构建起集种子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外贸出口、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全县有葵花籽仁加工、种子研发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6家,建成全国首家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葵花种子交易市场,自主研制优质食葵品种23个。全县年种植向日葵120万亩左右,产量约5.2亿斤,占全国总量10%以上。“一朵葵花,背后是一整个村庄的坚持;一粒籽实,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滋味与光芒。”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地方融媒中心副主任强永利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

  在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吉奥尼酒庄,小葡萄正在成为拉动当地农牧户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酒庄聚焦“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以葡萄种植为核心,创新经营模式,与当地农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的利用乌海沙漠产区的独特地域和自然条件,大力拓展葡萄深加工,并打造原生态的酒庄观光旅游,推动葡萄产业持续提效升级。“这里的葡萄清甜多汁,香味浓郁,酿出的葡萄酒醇香回甘,彻底刷新了我对乌海葡萄产业的认知。”《齐鲁晚报》王鑫说。随着葡萄种植观光及葡萄酒产业的日益兴旺,乌兰淖尔镇成为远近闻名、备受瞩目的旅游胜地,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吉奥尼酒庄葡萄产业步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当地旅游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黄河岸边,文旅融合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生,为黄河经济注入新活力。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壮丽景观吸引着八方游客,今年“五一”峰值日客流量达2万人。将自家住宅改造成民宿的老牛湾村村民李俊峰,年收入近20万元,红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景区计划打造民宿集群、开发夜游黄河项目,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还想来”。包头市“天下黄河第一村”依托画匠营子村历史底蕴与黄河风光,将闲置村落打造成2万多平方米文旅综合体,实现华丽转身。“品美食、赏美景、拍照打卡,多元化的体验让游客得以沉浸式享受慢生活的惬意。”包头市袁家村文旅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宁说。作为“千万工程”示范点之一,“天下黄河第一村”还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渔业养殖推进,将周边田间地头打造成“食材直采基地”,真正的完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黄河流入内蒙古的第一村——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依托地理气候优势,围绕“突出黄河特色,做强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在全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的同时,精心打造黄河西行客栈景区。村民们通过经营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大幅度提高。“现在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年收入从几千元提高到了3万多元。”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占林说,“正是走对了路子,定对了调子,迈对了步子,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在内蒙古沿黄地区,一个个生态治理样本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想不到这里曾是露天煤矿!”站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的林果经济示范区内,看着挂满枝头的西梅、李子、苹果,媒体团成员纷纷惊叹。作为黄河流域国家能源重点保障企业,准能集团跳出“挖煤—运煤—卖煤”的传统模式,创新形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技术体系,通过水土流失控制、生态重构、复垦绿化标准化作业流程“三大技术体系”,将昔日的“鸡爪子”山改造成万亩良田与森林草原。截至目前,准能集团完成绿化面积9.95万亩,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5%以上,7633.5万株乔灌木在此扎根,240余种植物、数十种野生动物构建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国最美矿山”的称号实至名归。

  生态治理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矿山修复,更延伸至黄河支流的系统整治。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的变化是黄河支流治理的生动注脚。达拉特旗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境内的10条季节性山洪沟被称为“十大孔兑”,西柳沟是其中之一。这里曾是“五梁三沙二分滩”的脆弱地貌,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当地探索出“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种植柠条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的生态治理新模式,西柳沟入黄泥沙量由每立方米1550千克锐减至195千克,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截至2024年底,“十大孔兑”水土保持率由原来的31.5%提升到现在的60.5%,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民富”的和美画卷在黄河岸边徐徐展开。“昔日黄沙漫天,今朝满目翠绿,这里的生态治理成效令人震撼!”中国甘肃网创意策划部副总监李新玉的赞叹说出了媒体团的心声。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的风沙口,也是“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在这里,通过“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的对比图,媒体团直观感受了乌兰布和沙漠“沙海变绿洲”的治理奇迹。为更好地治理这一区域,从2023年起,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携手联防联治,在跨区域协同作战中构建起“三道防线公里长的挡沙林带,外围10.35万亩灌木阻沙林带,再向外围8.1万亩的固沙网。“三道防线”层层锁沙,有效阻止了黄沙入黄。在治理过程中,还创新推广“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在灌木林下接种肉苁蓉发展沙产业,以工代赈带动1200余名农牧民人均增收1.35万元,实现了“治沙、生态、富民”三者共赢。“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生态奇迹的背后,是治沙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每一步都不容易!”《山西日报》全媒体三农新闻部副主任王秀娟说。

  在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乌梁素海,苇影摇曳、水鸟翔集的景象让媒体团沉醉。乌梁素海被称为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点源、面源、内源齐发力,湖里、岸上、流域统筹治,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全力推进乌梁素海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如今,湖区水位与面积总体稳定,湖心断面水质达Ⅳ类,水体自净能力、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已成为候鸟重要的栖息地,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鸟多了,鱼多了,我们的生活也慢慢变得好了。”乌梁素海“渔二代”曹铁山的话语,道出了生态改善给沿岸百姓带来的幸福感。而在三盛公水利枢纽,这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闸”的工程,不仅灌溉和滋养着“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更扼制了沙漠东移,助力水沙治理与生态修复,如今已成为集水利功能与文旅价值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

  乌海市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则演绎着“一坝锁黄河,万象起乌海”的变迁。这座黄河内蒙古段唯一的调节控制性水利工程,总库容4.87亿立方米,设计年均发电3.82亿度,不仅在防凌、发电和调节用水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更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让“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塞外水城景观成为现实。如今,乌海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小气候逐渐形成,沙漠化程度有效缓解,成为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内蒙古沿黄地区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通过考古遗址保护、文化公园建设、艺术创作创新等方式,让千年黄河文化焕发新生,让母亲河的故事代代相传。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媒体团触摸到了黄河“几字弯”的千年文明印记。这座又称“盛乐古城”的遗址,是黄河“几字弯”北岸最大古代城市遗址,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2000余年,今年6月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在遗址展示馆内,春秋“耳铸公剑”青铜剑、汉代铜镜、北魏角抵瓦当等文物见证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往交融;站在观景台远眺,依据历史记载种植的大豆、小麦、谷子,与“四城嵌套”的遗址格局相映成趣。“这里就像一部立体编年史,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中国兰州网全媒体中心副主任王槿湉的感慨,道出了遗址公园的文化魅力。

  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则以现代科技为载体,让黄河文化“活”了起来。公园位于黄河北岸小白河湿地旁,52842平方米的空间内,文化广场通过地面肌理再现黄河“几字弯”,城墙型建筑讲述包头黄河段两千多年水运史,实景群雕像还原“水旱码头”与“走西口”场景。核心建筑博物馆内设七大展厅,借助裸眼3D、光电沙盘、沉浸式环幕影院、AR/VR互动等技术,展示黄河湿地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这里用最现代的方式展现黄河的自然变迁、文明演变,想了解黄河文化,一定要来这里。”媒体团成员参观后纷纷点赞。

  在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的黄河石彩绘展厅内,一件件“黄河石”彩绘让黄河文化有了更生动的表达。作者鲁婷从2016年开始,以乌海黄河流域的石头为“画布”,创作“福河女儿”“温暖的南风” “小秋风”等系列作品,用彩绘讲述黄河故事。其中,“福河女儿”系列以7块石头彩绘展现黄河母亲的7个女儿共同守护母亲河的主题,传递生命繁衍的意境。如今,鲁婷仍扎根黄河岸边汲取灵感,用一件件“黄河石”作品,诉说着对母亲河的热爱,用艺术的形式传递黄河精神。

  从生态治理的“绿色答卷”,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富民答卷”,再到文化传承的“文明答卷”,内蒙古沿黄地区正以实际行动守护母亲河安澜,让黄河流域在北疆大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随着生态屏障持续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强劲、文化脉络绵延赓续,内蒙古将奏响新时代黄河流域高水平发展的奋进强音。

上一篇: 赣榆区人民政府 返回 下一篇: 基础知识之线性位移传感器